更新时间:2023-11-24 14:54点击:
一场春雨过后,地处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崇山峻岭间云雾缭绕,层峦叠翠处蔚为壮观。这绵延的大山,曾如道道屏障,让贫穷出不去,富裕也进不来。
去年4月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和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夯实工作举措,让“两不愁”真不愁,使“三保障”有保障。
时隔一年,这些大山深处的水土能养好一方人吗?“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解决了吗?他们对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期待?近日,记者深入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深处,进行了实地探访。
啃下“硬骨头”,突出问题动态清零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面对的是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而在“硬骨头”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最大的壁垒。
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张国凤老毛病又犯了。见到她时,她正躺在医院里输液。两个孙子一头一尾坐在病床上,听着她讲故事。“屵山屵山,看病翻山。”张国凤家在重庆市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5组,前些年,治病欠下5万多元,家里捉襟见肘。
“穷,不怕,政策好,我们肯干,日子会越来越好,但看病不方便确实恼火。”提起看病难,张国凤一肚子苦水:“以前看病,要步行3~4个小时山路去县城,大清早出门不说,晚上回不来只能住亲戚家,慢性病经不起折腾啊。”
张国凤的“看病难”不是个例。屵山村有10个村民小组,905户2720人,以前只有一个村卫生室,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看病需求。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当地决定在村里建一所医院。
彭水县岩东乡卫生院屵山分院。张祎摄
很快,岩东乡卫生院屵山分院开建并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开设有门诊、彩超、放射科、住院、中医药综合区等科室,常设48张病床。院长姚剑介绍,去年一年,屵山分院门诊人数达16771人次,住院人数3881人次,其中贫困户住院人数占近40%,辐射周边人口达1万余人。这个“豪华版村卫生室”有效解决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在屵山村500公里之外的巫溪县,因病致贫同样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截至目前,巫溪县仍有918户、2633人未脱贫。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681户,占比74.18%。
家住巫溪县通城镇凉风村的刘宽晏正是其中之一。多年前,刘宽晏的儿子在巫溪县城经营一个修车店,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料,儿媳精神失常、儿子做心脏搭桥手术、老伴患子宫癌……除了72岁的刘宽晏,一家人全是病号。
从2014年起,刘宽晏的名字就一直在贫困户序列之中,至今仍未摘除。不是他懒,实在是负担太重,每年一家人住院、吃药都要花不少钱。2019年,他们一家四口各类医疗费共计58539元,报销52685,需自付5854元。
但这笔接近6000元的开支,对于刘宽晏来说仍是巨大的负担。“对于这类‘贫中之贫’,政策性兜底很关键。”巫溪县通城镇党委书记王兵说,2018年,刘宽晏一家被纳入低保范畴,每人每月有375元的保障,两个老人每月共可领养老金259元,儿媳每月可享残疾人护理补贴70元。目前,村里正计划给刘宽晏提供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年可收入6000元。
“落实中央要求,重庆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贵忠介绍,截至去年底,排查发现的5155个“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点已实现动态清零。在强化基本医疗保障措施下,2019年,全市因病致贫户较2018年减少79.8%,较2014年建档立卡时减少96.4%。
落实“四个不摘”,授“鱼”也授“渔”
今年2月22日,随着最后4个县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序列,重庆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为巩固脱贫成果,重庆提出,对已脱贫摘帽县要认真落实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个不摘”要求,做到结对帮扶不脱钩、不断档。
今年46岁的张定美,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成为贫困户。凭借娴熟的空调维修手艺,他原本在外务工收入还不错,一人撑起整个家庭。2017年,腰部不慎重伤后,因无法登高作业,他开始囊中羞涩。
张定美受伤致贫,很快就被他家所在的万州区龙驹镇梧桐村动态监测到,托管养殖芦花鸡、安排公益性岗位……一系列帮扶政策纷至沓来。
“政府帮一把,自己也要加油干!”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张定美在自家林地建起了鸡棚,首批养的500只芦花鸡,半年后就赚了近2万元。
“养鸡可比在外打工强多了,今年我要养两千只。”阳春三月,张定美站在山坡上,望着刚刚建好的12个鸡棚,笑容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