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海新闻网

《自然》论文点赞中国抗疫 若不干预感染者或超

更新时间:2023-11-24 14:54点击:


  《自然》论文点赞中国抗疫,模型显示不干预感染者或超七百万

  新冠肺炎作为新出现的传染病,全球尚无特效药物及疫苗。因此,各国对疫情的遏制主要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中国基于非药物干预措施的疫情遏制策略是有效的,但这些措施到底多有效?其施加时机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定量评估。

  当地时间5月4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刊发了中英美多国科研团队的研究。研究通过建模发现,中国使用的三大非药物干预措施不仅遏制了新冠疫情在中国的发展,也为全球赢得了时间窗口。研究指出,如果不实施强有力的非药物干预“组合拳”,则中国的新冠病例或将增加67倍,超过700万人。

  以上研究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疾控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

《自然》论文点赞中国抗疫 若不干预感染者或超七百万

  研究者利用流行病学和匿名的人类活动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框架,该模型使用日常旅行网络来模拟中国各地的疫情暴发和干预方案。模型估计,到2020年2月29日,中国大陆总共有114325例COVID-19病例(四分位数范围为76776-164576)。如果没有非药物干预措施(NPI),那么中国大陆的COVID-19病例可能会增长67倍(四分位数范围44倍-94倍)。这意味着,如果不加干预,中国大陆将有近766万新冠感染者。

  研究还发现:相比出行限制和降低人与人的接触,尽早发现和隔离病例可防止更多的感染。但是,只有多种非药物干预措施协同施加,才能取得最强、最迅速的遏制效果。

  如果能够维持社会疏远措施,那么自2020年2月17日起取消旅行限制似乎也不会导致全国病例增加。该研究发现有助于增进人们对COVID-19上非药物干预措施的了解,并为全世界的应对工作提供信息。

  三大类非药物干预措施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要在几个月之内找到有效的药物干预措施是不现实的。而目前有限的医疗资源也是无法医治所有的病例。因此,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公共卫生应对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措施包括隔离患病者、进行接触者追踪、隔离接触者、旅行限制、学校和工作场所关闭、取消群众集会等。这些措施旨在减少传播,从而延后流行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压低疫情高峰规模,为医疗保健系统的恢复争取时间,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争取时间。

  为遏制COVID-19在中国的蔓延并减小其暴发规模,中国的非药物干预措施(NPI)包括三大类。

  首先是城际旅行限制,这遏制了农历新年假期期间病毒的进一步传播。对武汉及湖北省周边城市的封城措施于春节(CNY)前两天的1月23日实施。自春节以来,全国其他省份也实行了旅行限制。

  第二类非药物干预措施是病例的早期识别和隔离,包括改善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筛查、识别、诊断、隔离以及报告追踪接触者。中国各地政府都加强了对湖北省旅客的例行检查和隔离,以期尽早发现COVID-19感染。尤其是对检测和诊断的改善,使得从症状发作到实验室确诊的平均间隔从暴发初期的12天下降到2月初的3天。

  第三类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实施接触限制和社会疏远措施,并加强个人预防措施,比如洗手,以减少社区一级的接触风险。作为社会疏远政策的一部分,中国鼓励人们尽可能留在家里,取消或推迟大型公共活动和群众聚会,并关闭图书馆、博物馆和工作场所。此外,学校假期也得到了延长,湖北省的春节假期结束日期从1月30日延后到了3月10日,其他许多省份的春节假期结束日期也延到了2月9日。

  尽管经济和社会成本高昂,中国在全国实施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使得新增病例数量迅速下降。先前的研究已经初步探讨了武汉封锁、旅行限制、机场检查以及病例隔离追踪对遏制病毒传播的效果。但是,目前缺乏对中国不同非药物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及施加时机的全面和定量的分析比较。

  基于COVID-19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历史和近乎实时的匿名人口活动数据,研究者开发了根据旅行网络的随机易感-暴露-传染-去除(SEIR)模型,模拟2019年12月1日以来,在340个中国大陆的城市中的新冠疫情传播情景。通过模型,研究者进行了前后可比性分析,以量化中国三大主要非药物干预措施带来的影响。模型还评估了自2020年2月17日解除旅行限制以来COVID-19传播的风险。

  模拟、重建COVID-19的传播

  在实施广泛干预措施之前,中国新冠疫情早期的流行病参数该如何取值?研究者采用的是武汉暴发初期估计的流行病学参数。

热门文章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