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4 14:54点击:
湖北宜昌推进跨区域协作,补齐边界地区基础设施“短板”
打通“断头路” 共建“聚宝盆”
本报记者 柳 洁 通讯员 周燕琼
铺开湖北省宜昌市地图,绵延1032公里的边界线,与恩施、襄阳、荆州、荆门等地山水相连。
过去,受区域边缘化、行政难兼顾、经济基础差和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影响,这些边界农村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基础设施问题突出,农村产业发展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发展基建跨区协作
从宜昌城区出发,经过近5个小时的盘山公路,到达宜昌与恩施交界处的南庄坪,只见一条1.2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在山林间铺开,一头连着宜昌市秭归县磨坪乡雁落坪村,一头连着恩施州巴东县绿葱坡镇中村。
“这真是一条幸福路。以前到巴东野三关集镇卖核桃、蔬菜,骑摩托车要3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20多分钟。”雁落坪村三组村民张其海指着新硬化的道路,笑容满面。
雁落坪村位于秭归西南部,毗邻巴东县绿葱坡镇中村,海拔较高,交通不便。2017年底,途经中村的巴野公路正式通车后,中村百姓出行大为便利,但相邻的雁落坪村却只能隔山望路,一条“断头路”阻断了村民出行便利。
交通不便只是其一。从前的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红旗坪村大坪、熊家窝坑等通信覆盖区域弱,百姓为打通电话,经常满山找信号;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板凳坳村地势高,又属喀斯特地貌,山体存不住水,村民们冬天吃雪化水、雨天接屋檐水……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迫在眉睫。宜昌市扶贫办副主任罗智华介绍,宜昌与恩施交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第一批项目,共涉及两地路、水、电、网4类共计64个项目,截至目前,39个项目完工,22个项目开工,其余项目正加紧对接。
为什么边界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较高?罗智华分析,一方面是因为自然资源条件有限,地理位置偏远导致交通、信息等诸多不畅;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处于行政区划边缘地带,两地之间协调难度大,资源统筹力度不够。
为推动项目建设,宜昌恩施两地于去年9月18日召开联席会议,全面对接需双方相互协调解决的事项,形成统一共识。秭归县磨坪乡党委书记王革介绍,为了打通宜昌连接恩施的“断头路”,该镇争取资金、统筹资源,同时打通了两条连接绿葱坡镇的“断头路”。
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党委书记邹刚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的“鹤五共同发展工作群”,群里内容都是有关鹤峰、五峰两地水、电、路和通信如何补“短板”的工作安排、进度、衔接、督办等。经过协同努力,两地4G网络信号终于开通了,500余人因此受益。
做强产业携手致富
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盘棋,产业发展则是关键一子。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红旗坪村村民徐少兵三兄弟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五峰立森花卉苗木合作社成立了,三兄弟一起发展绿色经济。“自从移动基站搞好后,打电话、上网顺畅多了。”徐少兵说,家里种植的一批黄柏、香椿和红豆杉苗被商家看中,销售额达到2万多元。“选苗、销售、收款都是通过手机完成。”
在海拔近千米的宜昌兴山县榛子乡,林下花海、植物迷宫、汽车露营基地、环湖绿道、跑马场、七彩花田等项目相继建成,随着该地避暑康养资源的深度开发,榛子乡成为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这让相邻的保康县歇马镇等地村民也跟着吃上了旅游饭,通过来榛子乡板庙村打季节性短工,每年人均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宜昌市副市长刘洪福说,让边界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增强边界地区的自身造血功能,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2019年,宜昌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指出,将促进产业薄弱村发展主导产业,确保贫困户有一个以上增收项目。
西流溪是宜昌市和恩施州一交界处。然而溪流两岸,景色迥异:东侧,秭归县泄滩乡牛口村,夏橙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另一侧,巴东县东瀼口镇绿竹筏村,果树稀疏,地表裸露。
牛口村自1997年开始大力发展夏橙产业,虽仅234户663人,但种植面积达2000亩,产值超3000万元。夏橙富了牛口人,绿竹筏村民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随后他们也开始种夏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