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海新闻网

14万亿元是否可控? 专家:当前最大问题是风险

更新时间:2023-12-08 22:53点击:


  刘尚希:以财政风险对冲公共风险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贺斌

  发于2020.6.01总第949期《中国新闻周刊》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宏观政策作了部署和安排,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赤字规模达到3.76万亿元,新增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同时减税降费预期规模达到2.5万亿元。

 

  “今年在财政收入预算下降的情况下,政府债券融资和进一步减税降费,国家预算扩张总量达到14万亿元,无论其规模,还是力度,都是史无前例的。”5月2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认为,不能分散地看各项支出,而是要整合起来看,只有这样,“积极有为”才能更充分地体现。

  扩张总量超14万亿元

  中国新闻周刊:在你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刘尚希:我认为,最大的亮点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设立具体的经济增长指标。但这并非说没有这个目标,其实从赤字率就能推算出经济名义增长率是5.4%。实际上,现在的经济增长目标已内置到就业的目标当中,如果就业的目标实现了,增长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当然,实际的增长率到不了5.4%,还要扣除GDP平减指数,实际GDP增长率大概是2%。

  这次政策实施方式上的重大变化,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一种常态。尤其是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后,这个调整能够进一步摆脱围绕经济增速来做文章的惯性,真正转向围绕高质量发展来做文章。

  但这不等于不要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通过追求高质量的发展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政策的实施机制发生了变化,在政策目标的设置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相当大,我觉得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中国新闻周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这一政策基调?

  刘尚希:要理解“积极有为”,可能看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看得还不是很清楚,还要结合预算报告来看。

  第一,体现在今年的预算安排上,收入是负增长,支出是正增长,实际上收和支的差额达到6.76万亿元的规模。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预算安排,在收入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政策力度,实际上是财政政策积极有为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表现。

  第二,减税降费的规模预期为2.5万亿元,超过了去年的2万亿元预期规模和2.36万亿元的实际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力度相当大。

  第三,扩张的资金总量达到14万亿元,其中,政府收支差额6.76万亿元(靠债券、调入资金弥补)、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地方专项债3.75万亿元;减税降费2.5万亿元,属于税式支出,也是真金白银。全部相加,2020年财政从收支两侧对冲风险的资金总盘子达到14.01万亿元,力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之前,若不作分析,可能大家都是零散去看,难以形成整体概念和印象,其实应该整合起来看,充分体现出“积极有为”。

  第四,财政支出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中央的本级支出是负增长,这样的安排也是史无前例的,而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都是以特殊转移支付的方式直达市县,增加市县的财政能力,也能对冲疫情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2万亿元通过特殊转移支付的方式直达市县,在基层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这笔资金使用到位?

  刘尚希:这就涉及地方财政体制的问题,应该要建立辖区财政责任制度。如果没有辖区财政责任的话,那么中央直达市县的资金也很难真正去解决问题。中央对市县的直达转移支付和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必须要结合起来,否则,可能是一边中央下沉财力,另一边出现省级财政上收,或者该给的不给了,那就两相抵消了。

  那么财政的辖区责任体现在哪里呢?现行财政体制的重心都是落在本级财政上,省级财政管省本级,市管市本级,县管县本级,从辖区责任来讲,不能只管本级财政,还要管辖区之内的下一级财政过得怎么样,形成层层辖区责任,比如说省财政在省域范围内有辖区责任,市财政对市域范围内各个区、县的财政状况,横向的、纵向的财政平衡也有辖区责任,县财政对乡镇自然也应该有辖区责任。

  如果说每一级都有辖区责任的话,就跟俄罗斯套娃一样,大的套小的,一层层套好了,责任就到位了。这样中央转移下去的财力,在这种辖区财政责任的基础之上,就能真正的落实到位。

热门文章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