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14:23点击:
前面从多个角度谈了如何选择高校,这里再说说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缩“包围圈”,具体申请多少所、如何衡量申请难度。
美国高中辅导员的经验是,学生往往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能力,申请的学校中,大多数的新生标准都超出申请人现有条件。因此不论学生申请多少所高校,最少要有一所“安全校”,免得来年秋天没学上。他们按照高校的要求与申请人自身条件的对比情况,把申请难度分成三级:“超限”(Stretch)、“匹配”(Fit)、“安全”(Safety)。
具体说来,高校新生平均条件超出申请人条件的,属于“超限”级;二者相差无几的,属“匹配”级;申请人条件超过高校新生标准的,称“安全”级,也就是所谓的保底校。每个级别的学校,各申请2~3所,这样算下来,一共申请6~9所高校。但笔者儿子的辅导员也说,他见过总共申请32所大学的高中生。
选择保底校时,除考虑成绩因素外,还需要考虑是否在没有任何财政资助的情况下,有能力支付全额学费。也就是说,不仅要有成绩上的保底校,还要有经费上的保底校。当然,把两方面都能兼顾的学校当保底校,未尝不可。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分级方法太保守。不是说选校就是选配偶吗?谁想跟“安全”级的配偶共度一生?所以,要把上述三个难度级别改为“力争”(Reach)“、可靠”(Reliable)“、目标”(Target)。也就是说,申请人要踮起脚尖,伸长双臂,申请那些新生水平高过自己现有条件的学校。
还有一种思路是以录取率的高低为标准,分出4个等级,每个等级申请2~3
所。比如,可以把录取率从低到高分成25%、50%、75%、90%4个组,再综合各方面因素,挑选出最后的候选高校名单。当然,这样的划分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希望,做出相应调整。考试成绩、GPA、课外活动等都很优秀的申请人,完全可以省去录取率90%的这一组保底校。有信心冲击名校的学生,也可以把录取率划得更细一些,如15%、25%、35%等。
当我们在考察学校情况时,可以对入读率(Yield)指标稍加注意。一所学校的入读率在50%以上,说明它是绝大部分申请人的首选校;低于30%,那这种学校往往被当成保底校。
在帮助儿子选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资讯最充足的,是各高校网站,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学校开设的课程、提供的专业、师资力量及专业背景、学生课外活动、奖助学金情况、申请要求、毕业生流向等,还有机会利用学校提供的介绍短片,对校园来一次“虚拟游”。当然,更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到高校地区代表、相同国籍学生代表等的姓名、联系方式。通过与他们的联系,可以寻求更详尽的介绍资料、预
约面谈、参加说明会等。
除此以外,最权威、信息更新最快的大学理事会官方网站,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渠道。除提供SAT、SATⅡ、AP等的考试注册、付费、送分服务外,它的高校选择功能,允许学生输入筛选条件,如SAT分数、学校位置、住宿条件、招生周期等,再过滤出符合申请人要求的所有高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