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海新闻网

一幕幕生动鲜活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正在多所中小学校上演

更新时间:2023-12-20 22:05点击:

  「同學們,風是什麽容貌?」近日,一堂主題為「風來了」的美術同步課在屯昌縣南呂中心小學開講。
  
  「是小樹搖頭的容貌!」「是風箏飛在天上的容貌!」……屯昌縣南呂中心小學教師的話音未落,屏幕另一頭,屯昌縣南呂鎮鹿寨小學學生就爭先恐後地回答。與此同時,屯昌縣田寮小學、三嶺小學和大陸坡小學3所校園的學生,也正經過屏幕一同在講堂上「追風」。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拉近了城鄉校園的距離。這是屯昌縣在教育數字化方面的積極探究,也是數字賦能海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展開和城鄉一體化的縮影。近年來,一幕幕生動鮮活的數字化教育使用場景,正在海南多所中小校園上演。
  
  近期,我省印發文件,明確要把數字賦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展開和城鄉一體化作為促進教育公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抓手,不斷縮小城鄉、區域和校際辦學差異,「數字+教育」正不斷勃發新的生機……
  
  同步講堂
  
  城鄉教育零時差
  
  在萬寧市禮紀鎮中心校園的同步講堂教室裏,兩塊碩大的屏幕分外醒目。教室內的攝像頭和錄音器,能夠協助教師經過網絡向其他校園直播傳送信息。
  
  啟動電腦、調試麥克風音量、調整屏幕亮度……近日,作為課程主講教師,萬寧市禮紀鎮中心校園音樂教師黃齡有條不紊地進行課前預備。10分鐘後,這堂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為主題的音樂課,經過大屏幕在萬寧市東澳鎮集豐進雄小學、萬寧市禮紀鎮新梅小學和萬寧市禮紀鎮太陽小學同時開講。
  
  當美麗的音樂旋律響起,黃齡一邊講解內蒙古的風土人情,一邊向學生們展現蒙古族的舞蹈動作。屏幕的另一頭,學生們聽得津津樂道,還不時跟著邊唱邊舞。
  
  這種在兩所或多所校園同時開講的講堂形式,被稱為「同步講堂」,不同校園的師生能經過網絡渠道完成互動互學。另一種數字化教育講堂形式是「專遞講堂」。講堂上,主講校園教師僅面臨聽講校園學生進行網絡授課,課程安排、授課內容與教育節奏更靈敏。
  
  近年來,為進一步探究使用信息化手法提高村莊及單薄中小學的教育水平,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展開,我省繼續探究同步講堂和專遞講堂新範式,並選取部分校園展開同步講堂試點,不斷總結經驗,將好的經驗做法復製推廣到更多校園。
  
  到現在,我省已完成全省村莊小規模校園同步講堂、專遞講堂全掩蓋,村莊小規模校園同步講堂、專遞講堂已累計開課6萬余節,有力保證了1000余所村莊校園開齊、開足、開好英語、音樂、美術等課程,近20萬名學生受益。
  
  一塊屏幕,不只拉近了城鄉校園師生學習溝通的距離,為身處村莊偏遠教育點的學生們「速遞」優質教育資源,還點亮了他們求知、成才的願望。在文昌市文城鎮逸夫小學,學生們傾聽哩哩美的悠揚旋律,期望未來也能經過自己的努力,將本鄉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舞臺;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田表小學,學生們沈浸在美術作品的創造中,感觸美育的熏陶……
  
  數字支教
  
  點亮鄉裏娃的科學夢
  
  本年秋季學期開學後,澄邁縣馬村校園五(2)班學生王卓凡,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三下午的科學課。
  
  「為什麽啊?」面臨記者的疑問,這個靦腆男孩撓了撓頭,然後小聲回答:「由於我從來沒上過這樣的課,感覺很好玩、很有趣。」
  
  12月6日下午5時,王卓凡心心念念的科學課開講,這節課的主題是「掛鐘大師」。澄邁縣馬村校園教研室主任韋文瓊給學生們發放了課程所需的科學實踐資料,學生們在網課引導下完成了掛鐘模型製造。曩昔,這樣的課程無法在我省部分村莊校園開設。「一些村莊校園缺少專職科學課教師,也缺少展開科學課所需的教育設備,開設科學課成了一大難題。」韋文瓊說。
  
  從本年4月起,我省教育部分聯合騰訊可繼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等單位,共同推進海南省「數字支教」公益項目,組織8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經過網絡為我省村莊校園展開課後延時服務,免費為學生展開線上直播科學課。
  
  一節40分鐘的線上直播科學課,內容豐厚,形式多樣。屏幕那頭,來自北京的誌願者教師用一段精彩的科普知識敞開課程,隨後輔以豐厚的圖片、生動的視頻,向學生們展現了掛鐘工作的原理。到了實操環節,在教師的逐漸演示引導下,學生們將手中的資料製成了精致的掛鐘模型。
  
  「線上直播科學課讓孩子們『翻開窗戶看國際』。著手實踐環節,進一步拓寬了學生們的視界,極大提高了他們的科學素養。」澄邁縣馬村校園校長李慶學表示。
  
  40分鐘課程很快就結束了,王卓凡仍意猶未盡。「咱們之前還做過『火山』噴發、燈光隧道小實驗……我很喜歡這樣的科學課!」王卓凡說。
  
  線上直播科學課,不只讓學生從中受益,也讓教師深受啟示。「曾經我上數學課,講到『不規則物體體積』這個知識點時,不知道應該用哪種方式向學生生動展現其中的原理。」韋文瓊說。後來,旁聽了線上直播的科學課後,韋文瓊發現北京的誌願者教師在課件中運用了大量動畫視頻,更便於學生了解和接受。他從中不斷學習、學習,豐厚課件內容,教育效果有了明顯提高。
  
  省電教館有關負責人介紹,到現在,海南省「數字支教」公益項目已在儋州、澄邁、定安、臨高、瓊中等全省7個市縣的村莊校園展開,免費為114所校園4300余名學生供給線上直播科學課,共計展開「1對1」直播授課930余次。
  
  「數字+教育」
  
  一點即辦、一趟不跑
  
  「你好,我的孩子下一年要上小學一年級,應該怎麽查詢能夠入讀的校園?」12月9日上午,在首屆我國(海南)人才溝通大會專場招才引智活動上,來自安徽的求職者王女士向招聘人員咨詢。
  
  「您能夠在『海易辦』App首頁找到『海教通』專區,選擇『學區查詢』後輸入校園或入住地址等信息就能一鍵查詢。」在現場招聘人員的指導下,王女士的問題很快迎刃而解。
  
  線上渠道,除了能協助家長一鍵查詢學區,還能一鍵請求學位。海口市民馬先生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幾年前,他給大女兒請求學位時,要打印許多紙質資料送審。「自從有了線上渠道,本年給小女兒請求學位,再也不必東奔西跑了。咱們還能夠經過渠道實時查詢請求受理情況及審核結果,快捷又高效」。
  
  「咱們與公安、住建等多個部分完成了數據同享,在『海教通』渠道上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數字技術,讓『數據多跑路,家長少跑腿』。」數字海南教育行業線總監楊仕煜介紹。
  
  據統計,到現在,「海教通」渠道已為海口、三亞、儋州、文昌等我省8個市縣1250所校園約17萬名學生供給服務。「根據不同市縣的學情特色和需求,咱們還進行了定製化設計。」楊仕煜說。
  
  記者註意到,除了發揮「機器管入學」的功能,「海教通」渠道還開設了政務就事、健康監測、考試服務、數字資源、學業服務、教育資訊等多個便民服務板塊。經過這個渠道,中小學教師資格定時註冊等61項高頻就事需求,「一點即辦、一趟不跑」;有關部分及校園,能夠經過「一張網」對學生健康狀況進行全周期動態辦理……
  
  此外,我省還不斷豐厚數字化使用場景,建造海南省國家教育考試綜合辦理渠道,對考試招生工作進行全程監管、供給成績單等電子證明服務、建成「雲上看考場」體系等。
  
  乘「雲」而上,加「數」展開。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堅持「使用為王、服務至上、演示引領、安全運轉」導向,不斷推進數字化教育提檔升級,讓「數字+教育」不斷推進人才培養形式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助推海南自貿港基礎教育高質量展開。

热门文章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