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4 15:24点击:
“我想让孩子们去触摸春天,走出教室,去感知大自然……”近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鲁圆愿老师在家长群中发布了一则三月不布置周末作业的通知,引发家长热议。据鲁老师介绍,自己的初衷很简单:“阳春三月是踏青的好时光,周末时间,孩子们不必窝在家中做作业,相反,他们应当走进大自然,感受春日的暖阳,去观察、去发掘万物复苏的生机。”老师的举动,不仅乐坏了班里的小朋友,家长们也纷纷点赞。
在很多过来人印象中,童年应当是欢快的。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去油菜花丛里捉迷藏,在田野上游戏奔跑,和同伴比赛爬树……这些童年趣事令人记忆犹新。相反,考了几分排到第几名之类当年最看重的事情,早已烟消云散。
然而,随着学习负担的日益加重和电子产品的泛滥,现在的孩子们,周末不是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就是沉湎于五花八门的电子设备,少了很多与同伴和自然的互动,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现在的孩子而言,接触大自然尤为重要,是对童年的一种滋养。
孩子的成长,不止是成绩。而且,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整个世界都是孩子学习的素材。特别是低学段的孩子,正是处于培养对自然、对文化产生兴趣的关键时机,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诚如家长罗女士所言:“这份作业的意义,远远超越练习本里一个空想的造句,或是在一段文字中去寻找描写春天的句子。无论是春天还是大自然,都要真真切切地让孩子用心灵去感受,用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用稚嫩的小手去触摸,才能实现立体学习。”毫不夸张地说,鲁老师帮助家长们实现了带着孩子出去寻找春天脚步的梦想。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沐浴在暖意融融的春光里,这才是童年的味道,教育就应该充满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三月不布置周末作业”并不是放任不管。在分数的巨大“现实”压力下,任何罔顾成绩的变革,恐怕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对此,“有心”的鲁老师早已有安排,除了在寒假鼓励孩子们背诵跟春天有关的诗句,还计划在三月结束后班上举办展览。其实,展览也是另一种检查,“比起课本中停留在文字层面的鸟语花香,大自然的美需要用心去体验和感受,一边享受童年,一边发现自然之美,这也是一种学习。”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三月不布置周末作业”这样充满诗意的教育,能推而广之吗?能见诸四季甚或岁岁年年吗?
去年10月,媒体报道某地一小学三年级某班级家委会,想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组织一次周末一日游,带孩子们去踏个秋。而且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能力,秋游不需要家长陪同。原以为班里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参加这次活动,但没想到的是,40人的班级只有4人能参加。不能参加的人全因为星期日有兴趣班。事实上,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生上兴趣班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一天好几个、一周十来个兴趣班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三年级尚且如此,再往上推,又将如何?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光下,春风里,沐浴,歌唱,远眺,无忧无虑,身心自由,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换言之,利用周末让孩子走到户外,沐浴和煦的阳光和呼吸新鲜的空气,好好放松一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其意义或许远超过任何辅导和学习。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愿更多的孩子能切身感受诗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