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海新闻网

思政课《深度中国》何以成为“爆款”课程?

更新时间:2023-11-25 03:48点击:

  为了能在课堂上抢到一个座位,每次上课前半个小时,许多同学就已赶到教室;没有座位的学生,挤满了走道,宁愿站上两个多小时,也要把课听完……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思政课《深度中国》授课时的常态。

  思政课程,何以受到学生“热捧”?成为“爆款”课程背后,《深度中国》又有着怎样的历程?

  “打开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青年教师邹旭怡、刘兴花,在课堂上“碰撞”起了观点。

  这是《深度中国》课程第五讲“乡关何处——‘农民究竟应该是进城还是返乡’”授课中的一幕。

  台上,两位老师围绕“进城还是返乡”展开激烈辩论;台下,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不少人还通过课堂上使用的“微助教”“微弹幕”等新媒体应用工具,发送“弹幕”观点、实时互动。

  无论是从每堂课的授课教师人数、授课方式,还是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来看,《深度中国》课程都可谓另辟蹊径。而类似的形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贯穿于课程始终。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岭峻教授介绍,课程结合的,多是开课一段时间内广受关注的话题,比如中美经贸摩擦、精准扶贫等。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将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气”的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辨中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增进对中国方略的认同。

  每学期的十二次课,分别确定不同的主题,结合不同主题,又推出了专题式、辩论式、对谈式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

  “专题式主要由一位老师主讲,辩论式由两位老师分正方、反方共同主讲,对谈式则是三位或多位老师共同参与,在对谈中交流真知灼见。不拘一格,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择。”授课教师李建国副教授说。

  《深度中国》课程还广泛“借智”,除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任课老师之外,还广邀校内外名家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原校长丁烈云,以及武汉其他高校的知名学者,都曾登上讲台。

  更有深度的内容、更有新意的表达,赢得了学生们的更多共鸣。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学生王孙超感慨:“课程回答了我们很多疑惑,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国。”

  “有的学生,原本对思政课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课程枯燥、不易理解。《深度中国》课程希望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尝试。”授课教师闫帅说,“思政课不能‘曲高和寡’,贵在‘润物细无声’。”


热门文章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