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海新闻网

破除“唯论文”紧箍咒, 做好成果转化也能评教

更新时间:2023-11-25 03:48点击: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马文哲 陈兆磊

  推进科体改革 放权赋权

  5.2亿元“转让费”!这是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团队创造的成果转化额“中国记录”。成果接手方补天新材料公司以5.2亿元价格,获得前者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20年专利独占许可使用权。这项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家认定为属“颠覆性技术发明”,“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毕玉遂团队创造的中国纪录,成为山东理工大学探索科技体制深度改革,激发科研人能动性的最新证明。作为山东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之一,两年来,该校瞄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论文轻科研”导向,引才难、留才更难难题,大胆改革,设置“成果转化型教授”,设立“学术特区”,横向课题纳入职称评审条件,取消学院行政级别……这一系列突破性做法让该校的发明专利稳居山东高校前三位,并相继斩获六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登上高考试卷的发泡剂

  在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实验室,毕玉遂向科技日报记者展示了一种无色液体,“发泡剂是生产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重要原料,欧美国家已研发出第四代产品,但都含有氟氯元素。”摒弃了传统物理发泡思路,毕玉遂创造性的“另起炉灶”搞研发,最终研发出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去年,这一独创性成果登上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支持毕玉遂15年如一日,埋头研发的是该校的科研新政。按照新政,毕玉遂团队将独享80%项目收益权,即4个多亿。“我们大刀阔斧地改革,激励机制更多一些,步子迈大一些,就是鼓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富起来,产生示范效应。”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坦言,山东省科研体制改革政策出台后,我们又颁布了首批6个改革文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这种倾斜,瞄准问题而来。比如研发“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期间,毕玉遂心无旁骛搞研发,一门心思促转化,按照之前政策,他的博导身份要被拿掉,但该校设立“学术特区”,特事特办,解决了其博导问题;又比如该成果核心发明人之一的毕戈华在国外留学时中途退学搞起了研发。按照之前的评聘政策,他的学历不达标,可能一辈子提升无望。但“学术特区”将其引入教职,解决了身份问题。

  破除“唯论文”紧箍咒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的三大职责。但对年轻教师蒋兵来说,以往晋级所需论文指标成了“紧箍咒”;前不久,他加快淄博市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受到当地决策层重视,并在企业落了地。此举契合了该校“成果转化型教授”的条件,1982年出生的蒋兵得以拿到晋升高级职称的门票。

  吕传毅告诉记者,学校将教师岗位分为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成果转化型四类,在管理和考核上不搞“一刀切”,让教师人尽其能。尤其是开创性的“成果转化型教授”,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这种做法,与去年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一脉相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主任张学义教授发现,车辆在夜间行驶或泥泞道路上行驶时,发动机转速降低,发电机输出电压低导致车辆照明灯变暗,而车辆在白天平坦道路上行驶时,发电机输出电压高,车辆用电设备经常烧坏,这就是“低速灯不亮,高速烧灯泡”弊病。

  “30多年来,我就干了一件事。”张学义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攻克上述难题,便有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诞生。在研发了第一代皮带式永磁恒压发电机之后,他又带领团队研发了离心式、飞轮式、涨紧轮式多类永磁恒压发电机,而这些成果都已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如今,作为团队负责人,他享受到山东理工大学“首席专家负责制”的红利,在配备人才、科研立项上“说了算”,在经费管理中,更加灵活,“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

  放权,宽松,成了山东理工大学科研体制改革的关键词之一。但这种宽松,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前一阶段,该校在新一轮聘用时,对117位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予以高职低聘。吕传毅说,改革是“动奶酪”的事情,需要有激励,有考核,让每一位科研人员都有压力,有动力。


热门文章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