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5 03:48点击:
(记者 王琦)新时代赋予教师发展新的要求,日前,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相聚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现场,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新预见。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在发言中表示,教师的成长不仅依赖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在教师入职后,也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能力。他将教师的成长归纳为五次“修炼”:一是意愿,要有做老师的意愿,不忘初心,培养人才,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二是锤炼,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不断锤炼、锻炼,不断反思和改进,提高教育品质。三是学习,向理论学习,学习教育的规律,学习教育的历史经验;向实践学习,互相学习。四是创新,要面向未来,创新教育方法。五是收获,看到学生的成长,看到教育的发展,要在获得的过程当中吸取经验,不断前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在发言中表示,首都教育将继续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建设,狠抓政策文件的落实,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地抓好抓实。一是要着力在师德师风上下功夫,二是着力在优先发展上下功夫,三是着力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四是着力在校长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圣国在发言中介绍了正在不断规划和实现的海淀教育发展蓝图。他表示,海淀区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关心教师成长,面向全区设计“三维四级”的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多年来一直高品质地服务、引领海淀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以来,开展了扎实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次大会设4个主旨报告,报告聚焦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多维度分享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成果。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孟繁华,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校长陆云泉等分别发言。
任友群围绕“抓好抓实教师培训,持续助力教师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要从四方面系统推进教师培训各项工作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第一,加强规划设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标准。即加快研制加强教师发展机构政策举措,继续出台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研究探索更加多样有效的长效机制。第二,坚决补齐短板,聚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继续增加对乡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扩大培训受众范围,在国家层面优化乡村教师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块。第三,深入提质增效,擦亮国家级培训的招牌。未来,要坚持“精品国培”的理念,提高培训经费标准,建立参与激励机制,组织专家视导检查。第四,重点连续推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版本,以应用为驱动实行整校推进,结合实际来分类施策,适应技术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
杨银付在题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主旨报告中,以“创新育人”为例,提出要以“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改革创新,提高育人水平。第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从“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两方面进行突破。第二,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注重学思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未来技术在教育重心、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变迁上发挥的作用。第三,评价改革配套跟进。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章、唯论文帽子的顽瘴痼疾,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指向发展素质教育。
孟繁华提出,转变教育发展范式需要教师把握教育功能的内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构建生存方式。如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他建议,以“人性假设”为逻辑起点来思考,不断推进教育向以人为本阶段发展,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和发展;他强调中国教育亟需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模式。
孟繁华认为,教育生态观是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思想基础,需要从系统观、适应观、平衡观、发展观、合作观几个方面,推进教育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知识灌输”向“知识建构”转变。他希望建立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间、师生间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形成自我与他人同时得到提升与改变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重塑知识和创新的关系,需要“觉察”与“反思”、“跨界”与“混搭”、“回归”与“原始化”。
陆云泉在报告中表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〇一中学根据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和阶段特征,确定了教师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引领,构建了以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理论、情怀与视野、身心健康、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教师研修课程体系。他介绍说,学校强调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职业培训,还需要通过创新赋能搭建平台,创造具备调整适应能力的组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链式引领”项目,构建以专题研究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的校本培训方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发展,鼓励“草根式”课题和“微创新”研究。创新赋能把学校变成了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全员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市区级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校本研修初见成果。
据了解,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举办。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副秘书长张东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全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李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刘圣国,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等嘉宾,以及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的1300余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大会设10个分论坛,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校的40余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围绕10个专题向与会代表多角度分享交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的创新成果,并由相关专家进行点评指导。
此外,为探索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本次大会共设24个工作坊,来自高校、研修机构、中小学、幼儿园60余位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作为工作坊的主持专家,引导与会代表在24个工作坊中围绕特定主题进行体验式学习、多视角对话交流,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关联,达成深度理解,获得成就体验,并对大家共同建构的成果进行总结、提炼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