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14:23点击:
美国高校的财政资助政策,主要有“基于学生需要”(Need-basedAid)和“基于优秀品质”(Merit-basedAid)两大类。前者是指按学生家庭收入、学生实际需要,颁发奖、助学金;后者是不论学生是否有能力支付学费,仅凭学生资质如GPA、标准化考试成绩等,颁发奖学金。换句话说,奉行后者的,即便学生家庭有能力全额支付学费,高校也愿意再给予奖励。之所以这么做,是在用其财政资助政策这只“左膀”,帮助其“右臂”招生政策,抢夺优秀生源。
而高校的资金是有限的,基于学生品质的奖、助学金越多,颁发给真正需要者的资助就越少。所以,申明财政资助政策为“基于学生需要”的美国高校,已经越来越少。仅剩的富裕学校仍能如此大方的原因,是它们蜚声海内外的名声,更能吸引富家子弟,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人数不多。
比如,在名校阿姆赫斯特学院,需要学校资助的学生不到一半;斯沃斯摩尔学院,需要资助的学生,也就50%。而名声稍逊的私立学院,需要资助的学生通常高达75%。既然有如此多的全额付费生,这些学校当然有能力坚持按学生需要颁发奖、助学金。
根据这个原则,高校有没有足够的意愿资助穷学生,就看它是否提供基于优秀品质的奖学金。
美国高校奉行的招生政策,与财政资助息息相关,它们的左膀与右臂默契十足,配合起来威力倍增。有的学校信誓旦旦地声称,在做录取决定时,只考虑学生的优秀程度,而不计较其支付能力。如常春藤盟校等美国名校,都对外高调声明,自己的招生政策是“不考虑支付能力”。只要学生够牛,不管有没有钱,高校都收你;没钱上学,高校给你钱。可惜,“牛”的考查范围和一系列标准,很难排除家长的“钱力”;更何况真正有胆量放出这般豪言壮语的高校,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高校虽不便直接承认,“你没钱,再牛我也要不起”,却委婉表示,它们没能力提供足够的财政资助。言下之意,是否录取你,要看你的支付能力。有钱,收你;没钱,另谋出路吧!
对国际学生来说,就算是那些奉行只看品质不看钱包的美国高校,大部分都更愿意接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二代、富三代。它们会明确表示,即便给了资助,学生家庭每年也需承担一定费用。如克拉克大学、劳伦斯大学等。更有高校主动声明,没有能力为国际学生提供资助,如威廉玛丽学院、哈夫斯特拉大学等。所以,家里的“余粮”是否充足,十有八九会影响国际生的录取几率。这也算得上是眼下美国高校招生时的一个潜规则了。
而在名气不那么响亮、资金捉襟见肘的美国高校眼里,国际生源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摇钱树,要想被它们录取,还要从它们的钱包里掏钱出来,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财政状况较差的加州大学各分校,因为是公立大学,州内学生学
费比州外生和国际生便宜几万美元。学校就通过录取更多的国际生,以收取他们的全额学费,部分冲抵这其中的差额。最近几年,加州大学校园里,黄皮肤的亚裔人越来越多。
至于学费高昂的小型文理学院,国际生的家庭财政状况,更是极大地影响其被录取的几率。前面已多次提过的衣阿华州乡间、“玉米地”里的格林耐尔学院,打算只为2015届招录15名中国学生,却收到了233份申请,而且这些学生中一半拥有SAT数学满分800分的优异成绩。该校在招收美国学生时,奉行“不考虑支付能力”的政策,但对国际学生,却是“在意其支付能力”。因此,国际生如能全额支付学费,被录取的可能性必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