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14:23点击:
我们把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可能引发危及到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因素或事件,称为求职安全中的风险。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面临的诸如虚假招聘陷阱、中介陷阱、协议陷阱、试用期陷阱等各式圈套,表明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安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为了有效地防范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并且通过危险识别和风险过程管理,将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我们需要分析求职安全风险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特征,以帮助大学生防范求职陷阱,实现安全平安就业。
(1)巨大的就业需求与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造就了严峻的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是就业安全风险产生的社会背景。
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近年来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人员,包括当年新增的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劳动力大约在2400万人。加之经济发展带来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因而,由以上几类人员构成的庞大就业大军对职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需求与供给的巨大矛盾,造成了十分严峻的社会整体就业形势。其结果是各类社会无业人员数量的激增,客观上刺激了各种求职欺诈行为的发生。部分无业人员效仿并创新出让人防不胜防的各类欺诈行为获取不法利益,致使很多大学毕业生刚踏入社会便跌入陷阱。
(2)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是就业风险出现的助推剂。
2010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31万,加之前几年该就业而未能就业的往届生,共同构成了庞大的大学生求职大军。
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形式下,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消化增量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不少大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容易被许许多多号称能保证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的非法职业中介,或打着高薪为外企、国企、政府机关招聘英才的骗子所诱惑,而陷入各类招聘陷阱之中。有的甚至被迫从事色情、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既害人也害己。
(3)区域分布不平衡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就业风险。
由于区域分布不平衡,一方面,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过分集中于东部地区和城市,奋力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但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情形。因而就全国整体就业形势而言,“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十分明显。
同时,从高等教育内部看,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因而不同学历层次的就业率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的就业需求冷热不均等状况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大学毕业生过于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领域,由于劳动力资源的大量剩余,就给那些不法之徒提供了从事求职欺诈的广阔空间。一些非法职业中介和一些不良企业就利用自身拥有的有利资源,或者诱骗大学生未开工先交费,或者剥夺和侵害大学生求职者的正当权益。甚至一些合法公司或企业,也违背自己的良心和社会责任,设置灰色陷阱,欺骗求职者,获取巨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