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海新闻网

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发展重点 - 中国教育资讯

更新时间:2023-11-24 15:24点击:

  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指出“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依法提高教师待遇,编制、职称评聘等向小规模学校倾斜。通过‘互联网+’教育、对口支教等方式,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

  乡村小规模学校与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深度转型,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直接造成了学龄人口规模的区域性减小,小规模学校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大量存在成为客观现实,甚至出现“一师一校”和“一生一校”的现象。分布上点多和面广是小规模学校的显著特征。由于资源配置困难而无法确保小规模学校有效运转和校舍闲置等问题,在政策层面进行过全国范围的学校布局调整和撤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从世界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来看,小规模学校应然是适应未来乡村建设一种必然的教育形态。其合理合法和“体面”地存在是教育公平之核心要义,是依法治教的内在要求,是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

  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较低,根本性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中农村发展落后和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直接制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发展农村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应时而生,直指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布局。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成为厚植人力资本的重要战略支撑。如何建设好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例如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沿海外来务工人员向内陆转移和回乡就业创业为表现的人口结构变化正在发生。一些农村地区也已出现学龄人口数量的回升。但在一些地方,因先前学校布局调整中“一刀切”式的大量撤并,有的甚至校舍都已不复存在。于是又形成了区域性乡村学位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因而,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开展乡村教育供求变化的历史分析与研判,进行“潮汐式”的规划建设布局。另外,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资源的稀缺性必然不会允许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计成本。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要追求“有效率的公平”,基于底线而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差别化对待的纵横结合的公平。

  应该说,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支持农村教育发展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乡村中小学的校舍和基本办学条件总体上有了很大提升。但对于一些偏远乡村地区散布的教学点而言,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硬件建设还亟待加大针对性投入予以改善。但从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全局意义上讲,总体上要基于硬件进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嵌入式整合,实现向软件建设方向的战略重点转移,着力内涵建设以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体现区域针对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这一历久而弥新的问题,诸如一些村小和教学点课程开不齐和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长期困扰寄宿制学校的工勤人员不足和教师负担重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着力发展乡村教育,重点和难点在于小规模学校建设,须要立足大局、着眼长远,以教师配置为核心,强化政策精准实施,实现内涵发展与特色化建设。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4月17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热门文章

官方微信公众号